1、可以说5个词语
2、用声音表达需求
3、会说“没有了”
4、遵从口头指示,做3个简单动作
5、听从“给我”、“给我看”等指令
6、按照指令说出10个以上熟悉的物品的名称
7、按照指令说出3-5张图片或者照片的名称
8、指出自己身体的3个部位
9、当别人问到时,能说出自己的名字或者小名
10、当问“这是什么?”时,说出该物的名称
11、用话语或者动作表达需求
12、说出除自己以外的家人的名字
13、说出4个玩具的名称
14、以动物的叫声教动物的名称
15、看到喜欢的食品,要求孩子说出其名称
16、在提问时,提高语尾的声调,表示同意,许可等
17、说出娃娃或者人体的3个部位的名称
18、用“是”、“不是”回答问题
19、能够表达“漂亮”、“好吃”等
20、理解“多”和“少”的意义
1、用名词与名词或者形容词与名词组成包含两个词的句子说话
2、用一个名词加一个动词的短语来表达
3、回答“正在做…的是谁?”
4、把“这儿”、“那儿”、“这边”、“那边”等表示地点的词与动词或名词组成有两个词的句子
5、说否定句“不”、“没有”、“不是”
6、回答“现在在做什么?”的提问
7、回答“**在哪儿”的提问
8、说出听到的声音是什么声音
9、在交谈中练习说自己的名字
10、指认常用物品并说出其用途
11、教孩子用手指表示年龄
12、识别并说出性别
13、按口头指示做两个连续的动作
14、使用助词“的”表达所有或者所属
15、问“这是什么?”、“那是什么?”
16、根据不同的场合调节声音的大小
17、使用“这个”、“那个”、“哪个”等代词
18、使用“好像”一词
19、依据类别来区分物品
以上就是1-3岁儿童应该具备的语言能力,我们可以参照自己的孩子,哪些是已经具备的,那我们需要继续加深巩固;哪些是孩子并不具备的,那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去建立。
1-3岁的孩子基本在一个语言的敏感期,在这个阶段,我们需要给孩子多一些的语言刺激,只要孩子内在的认知积累的一定的程度,才能从量变到质变,孩子的语言才能慢慢出来。因此父母在这个阶段就需要多带孩子体验不同的生活,去见识不同的风景,这些早期的词汇量的积累都是孩子语言的基础。
除了给孩子增加词汇量以外,我们还需要增强孩子的模仿能力。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,说话更是这样。说话是一种非常精细地活动的模仿,它要求孩子的口腔器官能够正常运作,并且能够模仿我们所说的语言。从模仿我们的语言到自己能够主动表达,还需要一定认知的积累。
当然在这些发音技巧之前,孩子必须要有表达交流的愿望。如果孩子自身连交流的愿望都没有,那我们做再多也是无用功。因此在早期,我们培养孩子交流的愿望,让孩子愿意用语言去表达需求,愿意用语言去分享自己的心情,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容易很多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,家庭是孩子生长发育的第一摇篮,孩子的全面生长发育从来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,其最大的特点是时间、空间、人为的互相影响。因此,语言作为伴随孩子一生的最重要的工具,绝对是幼儿早教的重点课题之一,语言发育期的训练和培养也不该脱离这个系统而单独存在。
“想要孩子的语言像海豚一样畅游天地,那么一定要给他一片海洋”,可见语言发育的前期环境准备是非常重要的。
一、语言环境导致宝宝不会说话、说话不清
家庭的语言环境由家人提供。有三种情况:第一,家长很少和宝宝做语言交流,偶尔才和宝宝说话;第二,除了父母外,宝宝没有其它说话对象;第三,父母和家中老人的口音混杂,方言、普通话等交错。在这三种语言环境中,宝宝的语言发育处于不利状态,因此会说话较晚或没有说话意识。
家长需要自我检查,若自己确实给宝宝提供的语言环境太过单调或太过复杂,宝宝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刺激,就会导致了语言发展的滞后。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需要立即作出改变,多和宝宝说话,和家人沟通统一全家人的口音,让宝宝容易理解和模仿。
二、交流方式导致宝宝不会说话
家长和宝宝的交流方式不当也会导致宝宝不会说话。当看到宝宝用简单的手势表达需求时,家长能完全理解宝宝的肢体动作,并根据宝宝肢体语言满足宝宝的要求,宝宝会认为没有说话的必要。因此,当家长面对宝宝作出肢体要求时,必须先“装”不懂,一定要求宝宝说出来才满足他。即使宝宝发音不准也不要紧,适当给宝宝鼓励,会让宝宝越来越喜欢说话。
三、心理原因导致宝宝不会说话
家长的行为会影响宝宝的心理,若宝宝心理发生变化,认为说话是一件不愉快的事,他可能会不愿开口说话。当宝宝开口模仿大人说话的时候,不管宝宝的发音如何,及时地给予鼓励。当宝宝用手势表示某种需求的时候,反复教他2、3次,实在不愿意说就不强迫他,满足他的要求。
家庭学习环境的构造。谈到打造学习环境,首先所有父母应该了解人类的五种感官对于幼儿的早教影响和意义。
正常的,心智健康的人都有五感:形、声、闻、味、触,即人的五种感觉器官: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
1、形:指形态和形状,包括长、方、扁、圆等一切形态和形状颜色大 ,小 多,少 方向 行为 外貌。
2、声:指声音,包括高、低、长、短等一切声音,分发出声音,听见声音。
3、闻:指嗅觉,是微粒在黏膜中的反映如:香,臭。
4、味:指味道,包括苦、辣、酸、甜、 咸 鲜等各种味道。
5、触:指触感,包括触摸中感觉到的:冷热、滑涩、软硬、痛痒等各种触感
因此打造适合幼儿学习生活的家庭环境,考虑到刺激孩子的五感是必备的条件之一。
参考阳光语言矫正学校25年来特教教育心得。提出对于预设早教环境的几条建议。
尊重宝宝心理生理发育特点以及个性特点,跟随宝宝的眼睛与手指,按照他的需求,为他提供探索周围环境的便利条件,全面满足他的好奇心,并且在合适的时候为宝宝施以援手,引导并帮助他更好地去发展他的探索能力,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。
一、尽量为孩子打造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。
二、尽量为孩子打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
三、从五感出发,为孩子准备生活用品,娱乐设施,环境布置。互动游戏等。
(一)正常儿童的语音发育
1个月的婴儿呈自然反射发音,除元音外并出现了个别辅音。
2个月的婴儿认识能力有了发育,并从吮吸、咀嚼、吞咽动作中演变而发出音,辅音有所增加,唇音
出现,偶然出现双元音。
3个月的婴儿发音的数量和频率增多。
4个月的婴儿辅音增加,出现了舌尖音和唇齿音。
5个月的婴儿发音数量继续增多,并出现了音节的重复。
6个月的婴儿已能模仿单音节的声音。
7个月的婴儿单音节继续发育,并出现双音节。
8个月婴儿发音中前后辅音发展快,无规则的“说话”达高潮。
9个月的婴儿继续模仿声音,并出现模仿语言,有时说出令人难懂的话。
10个月的婴儿能模仿说出“爸爸”、“妈妈”。
11个月的婴儿能自己说出个别有意义的字或词。
12个月的婴儿双元音继续发展,能说出简单的词和重复的字。
16—24个月的幼儿发音进一步准确,开始运用字的组合,约25%的语言能使人听懂。
24—30个月的幼儿已掌握90%的元音和双元音,约60%语言能使人听懂。
30—36个月掌握所有的元音和双元音,约75%的语言可使人听懂。
7岁的儿童对所有的语音发音能达到全部正确。
12岁的儿童语言、语法已达到完全正确。
(二)正常儿童语言理解能力的发育
(0——3个月)
1、以惊奇的表情或行动的改变对声音做出反应
2、以惊奇的表情或行动的改变对说话声做出反应
3、以注视的目光对着讲话人的脸
4、持续的目光对视。
(3——6个月)
5、转向讲话人
6、转向发声的方向
(6——9个月)
7、听到叫自己名字时能转向声音发出处
8、安静地注意别人讲话或注视物体
9、模仿摇手说:“Bye-Bye”
(9——12个月)
10、对“放下”一词能做出反应
11、听到“别动”或“不乖”时常能中止行为
12、在口头提示下做出摆手或拍手的动作
13、听到家中某成员名字时头转向该成员
14、听到熟悉的玩具名称时能转向该玩具。
(12——18个月)
15、听到某物体名称时能指出该物体
16、听到某物体名称时能从2项选择中辨别出该物体
17、听到“把某东西给我”时能将该物体递给讲话者
18、按照2-3字组成的简单词的指示做出行动
19、指出身体的某一部分
20、听到物体名称从3项选择中辨别该物体。
(三)正常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发育
(0——3个月)
1、啼哭
2、轻轻发声
3、“咿呀”发声
4、尖叫
5、发笑
(3——6个月)
6、使用两个不同的元音
7、单独对“咿呀”发声
8、以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感受
9.对大人的讲话以发声作为回答。
10.发出辅音与元音的组合音,如:ba、ma、ga、da
11.模仿发出连续的音节。
12.模仿讲话样发声。
(6—9个月)
13.模仿讲话。
14.与母亲有意识地“对话”
(9—12个月)
15.准确地运用“妈妈”、“爸爸”两词。
16.模仿新的声音。
17.模仿字、词发音,近似准确。
18.主动与别人进行极简单的语言交流。
(12—18个月)
19.发音时出现声调变化。
20.除说“爸爸”、“妈妈”外开始使用“这个”。
21.当被提问“这是什么”时,能说出物体的名称
22.以手势表达需要。
23.能说出4—6个字的句子。
24.模仿说短句。
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,无论是环境影响人,还是人改造环境,“存在即是合理”。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第一场所,打造一个健康、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,能够满足孩子多方面的学习需求,用科学依据,经过精心个性设计的环境可以对孩子起到暗示,作用,能够激发幼儿的行为和兴趣。为孩子提供适合的,可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孩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硬件条件之一。